daoyu
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表示,商界仿官的最大代价,是企业家思维受官场文化侵蚀,对等级的关注压倒对市场、消费者的关注。想不到的、谁也想不到,甚至根本就忘了还可以想一想。
想到的、看明白了的,那就层层刮风,层层跟风成风,所有“峰会”一个调,同样的口号一起喊,满大街刷一样的标语,不搞成过剩产能那叫不算罢休。以下为周其仁教授在正和岛年会上的演讲搞编——
本文转载自高见学社合作公号:V俱乐部V视角
文章来源:正和岛
作者:周其仁

新年了,我不会讲过年话,想来想去,只好选了这个话题——“商界不宜仿官场”,希望不会扫了各位的兴。转型怎么过坎,涉及到很多方面,其中一方面是我们的观念与思维,还有心态与文化氛围。
这个题目来自一些直接观察。因为工作关系,我们和官场有一些交道,和商界也有一些交道。教出来的学生,一部分到了政府部门,一部分到了企业,当然还有部分在学界。
我的观察不算严谨,只是一个印象,就是我们的商界,似乎比较喜欢仿官场。

周其仁教授
昨天晚上听说这里有个“主席团会议”,我就冒出一个问号:干嘛叫“主席团”?一个主席还不够,还来了一个团?当然正和岛还不错,各地叫岛邻机构,不那么官化,但“主席团”,是不是就有点过过官场瘾的意思?
还有动不动就叫“峰会”,还不是从官场移过来的?当然不过一个名,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。我只不过觉得这些小事情跟这次年会讨论的怎么渡过转型的坎儿,多少有一些关系。所以利用这个机会,简单讲几点我的思考。
1官、商究竟有什么不同?
首先文明国家无一例外,有官又有商,一个不能少。但是官商之间的关系,在不同国家差别很大。这样我们先问一个问题,为什么有官商两界?或者问,官和商究竟有什么不同?这个问题追下去,还蛮深的。今年去世的诺贝尔奖得主道格拉斯•诺斯,他最后关注的是国家理论,就是经济学到底怎么看制度演化里国家、政府、官场的作用。
简略讲,国家、政府或者我们习惯讲的官,其实就是一个掌握强制权——或者更严格讲叫合法强制权——的组织。这么一个唯有国家才掌握的权力,实质就是有权给其他社会成员、机构、组织,不管他们乐意不乐意,强制性地增加成本。通过这么一招,来维持国家主权、社会安宁和市场秩序。